查看原文
其他

大熊猫为何会成为中外交往的最佳使者?

看熊猫 2023-06-30



20世纪50年代,有几只熊猫从中国来到欧洲,从而改变了熊猫与人的历史。

1958年,年幼的雌性熊猫姬姬从北京动物园,经莫斯科、柏林、法兰克福、哥本哈根等城市,定居伦敦动物园。当时的伦敦人对姬姬的到来欣喜若狂,当地电视、报纸、广播媒体几乎全天候的报道其行踪。姬姬生性活泼,乐于接受管理员给它安排的游乐活动。

头一年,仍然是北京动物园向莫斯科赠送了名叫平平的雄性熊猫。1959年,另一只雄性熊猫安安也抵达了莫斯科。最初,人们以为平平是雌性熊猫,所以想尽办法安排平平与安安接触,争取有交配的机会。可想而知,这些努力都狼狈的失败了。

1960年,姬姬开始出现发情的反应,所以伦敦动物园的管理者希望给它找个伴儿。当时的英国追随美国,对华仇视,所以英国方面没能获得北京动物园的回应。莫斯科方面的考虑则很微妙,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力主缓和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所以双方开始就此进行磋商。经过好几年的反复磋商,姬姬终于在1966年乘机故地重游莫斯科。遗憾的是,因为从动物园坐车去伦敦机场,再被搬上飞机,姬姬受到了惊吓,其发情期提前到来,并迅速结束。所以当姬姬与安安在莫斯科碰面时,后者先是大吼,然后咬了前者。这一年的10月,姬姬与安安再一次亲密接触,仍然没能成功,倒是雌性熊猫扇了雄性熊猫耳光,算是报了上次被打的仇。


这场失败的“相亲”活动,很快登上了欧美国家媒体的头版,最典型的标题是《熊猫罗曼史告吹》、《落选新娘飞回家》。欧美国家的很多商家原本看好熊猫“相亲”,还推出了相关的文创产品,但结果让他们失望了。

姬姬和安安的“相亲”失败,并没有影响欧美国家公众对于熊猫的热情。恰恰相反,正因为人工饲养的熊猫看上去很难传宗接代,所以人们有理由担忧其传承的前景。学术界则试图用进化生物学的观点探讨原因,例如人工饲养的熊猫从小就与人接触,不仅脱离了野生环境,而且也没有同伴,所以难以对“异性”产生兴趣。

撮合姬姬与安安的努力,在1969年再次失败。1972年,姬姬病倒了,当年7月死去。这一过程和结果对于英国民众造成了不小的情感冲击。恰好在这一年,随着尼克松访华,英国方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74年,已经在首相大选中落败的希思访华,与毛泽东主席会面,这次访问最大的收获就是,中国政府赠送给伦敦动物园一对熊猫,英国民众对此深感满意。

英国记者、专门从事自然科学写作与报道的作家、《自然》和《新科学家》等科学媒体撰稿人亨利·尼科尔斯在其所著的《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一书中写道,大熊猫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扮演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最尊崇使者的角色。这种相貌憨厚,动作温吞,带着浓浓黑眼圈的动物,惹人怜爱,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符号。“关于熊猫,除了毛色之外,其身上很少有黑白分明的部分。它比较像熊,还是像浣熊呢?它吃的食物中99%都是竹子,但为何又是肉食性动物呢?如果它们不喜欢性(这是一般人的看法),这个物种又怎么能存活几百万年呢?这种稀有而难得一见的动物,为何会让我们感到亲切熟悉呢?最后的这个谜题尤其令人讶异,因为直到1869年以后,中国境外的人们才知道有大熊猫这种动物存在(中国境内也鲜有人知)。因此,这个物种在不到150年的时间里,从默默无闻的角色摇身一变,成了全球动物园的明星。甚至可以说,在短短100年的时间里,熊猫就风靡了整个人类社会。对我而言,这真是十分神奇的事情。在1966年出版的《人与熊猫》一书中,著名的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和他的妻子拉莫娜曾思考过熊猫有哪些讨人喜欢的特征。其中的许多描述,例如扁平的脸蛋、黑色的眼圈以及婴儿一般的身材比例,的确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熊猫的可爱。熊猫很讨人喜爱,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但我比较想了解这一特点的形成过程与要素。我希望考察大熊猫的历史脉络——我称之为“大熊猫与人类的相遇之旅”——中的各个环节。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不过主要是因为这是一部有趣的历史、一个非常好的故事。身为作家,这会是我主要的关注点。我想写出大家想读的故事,我也希望你们会享受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动物曲折迂回的故事,就像我在从事关于它们的研究与写作时,所获得的喜悦一样。不过我在考察熊猫与人类的互动过程时,心里也还有其他想法。我们都知道大熊猫广受欢迎的程度、这个物种所代表的象征性角色、它们超强的集资能力、科学家为了解它们的生态所付出的学术努力,以及政治人物为了保护它们所投注的心力等。因此,不足为奇的是,在这些背景之下,熊猫之旅同时也展现了一部动人的人类历史。就像熊猫不知从何而来,却成为地球上最广为人知的物种一样,中国也挣脱了西方殖民主义的羁绊,变成今日自给自足的经济大国。因此,有关熊猫的思考也可以十分巧妙地帮助我们了解现代中国如何崛起并拥有了全球支配地位。”



(来源|新华网 郑渝川/文、《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英]亨利·尼科尔斯/文)(图片由新华社记者张超群摄)



文章内容仅出于传递信息的目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